恒达登录|温故 | 终南山,王维的桃花源
恒达平台快讯:
终南山是盛唐诗歌非常重要的吟咏主题。《全唐诗》共收录了2500多名诗人的诗作,其中到过终南山游览、旅居、任官的多达230名,留下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。盛唐诗人王维(公元701年-761年)性喜丘壑,一生曾经三次隐居终南山。虽然诗人始终没有真正归隐和放弃出仕,终南山仍是王维一生中给予他安宁和平静的一处桃花源。
王维一生有三次隐居终南山,最早一次大约在其十六七岁时。诗人有一首作于开元六年(公元718年)的诗歌《哭祖六自虚》,当时他18岁左右。诗中写道:“念昔同携手,风期不暂捐。南山俱隐逸,东洛类神仙。未省音容间,那堪生死迁。花时金谷饮,月夜竹林眠。满地传都赋,倾朝看药船。”祖自虚的具体身份今天已经不可考,不过从诗中可以看出他与王维是好友,两人曾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。由此可以推断,王维初次隐居终南山在开元六年之前。而王维从家乡山西永济始渡黄河至长安时约15岁,所以可以推测此次隐居时王维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。
不过,青年诗人隐逸并非真心归隐田园,而是想走“终南捷径”进入仕途。这时的王维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具青春活力、焕发着朝气蓬勃的积极进取精神。对于王维的这种精神,文史学家林庚在《唐诗综论·唐代四大诗人》中称之为“少年精神”。包括王维在内的一些青少年隐居者均非真隐,而是欲借隐居以提高知名度,使其名声尽快为世人所知。事实上,此次隐居期间王维还曾去东都洛阳游玩,原因是唐玄宗在开元五年、六年常住于东都洛阳,王维大概也是去寻找入仕机会。恒达
第二次隐居终南山之前,王维还曾有过一段隐居嵩山的经历,原因很可能是妻子离世给诗人带来的创伤。而再度隐居终南山的时间约是天宝九载(公元750年),原因大抵是丁母忧。唐代丧制规定,子为母服丧,名为三年,实为27个月。王维这次隐居的地点是在终南山的辋川,这期间诗人完成了《辋川集》。
盛唐时期,文人普遍喜欢在长安城外寻一方风景优美的田园建设别墅。业界内有学者称,宋之问是首个发现辋川之美的文人,其《蓝田山庄》一诗中写了他选择辋川隐居的原因:“辋川朝伐木,蓝水暮浇田。独与秦山老,相欢春酒前。”辋川非常幽静,还可以体验躬耕田园的乐趣。早些年,王维买下了宋之问位于辋川山谷的辋川山庄,作为他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地。
后来诗人又将这处别墅改造,使“辋水周于舍下,别涨竹洲花坞,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”。诗人还在湖边种植一行行杨柳,摇曳风中,随波浪起伏,成为“柳浪”,即所谓“分行接绮树,倒影入清漪”。“湖上一回首,山青卷白云。”“轻舸迎上客,悠悠湖上来”。青山白云,湖光天色,泛舟迎客,隐居辋川的生活何等惬意。恒达
恒达娱乐平台登录:www.tf10086.org
除了与裴迪等友人饮酒唱和之外,王维也在辋川享受佛家的寂静之乐,如《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》中的“夜坐空林寂,松风直似秋”,《积雨辋川庄作》中的“山中习静观朝槿,松下清斋折露葵”等诗句,均可看出诗人的这种心绪。《辋川集》中的诗作,除了深情描绘了桃源般的辋川山水田园风景外,也表达了诗人对诗意化的理想世界的执着追寻。
经历了安史之乱中担任伪官的风波之后,王维的心绪有了很大的变化。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《终南别业》一诗大约创作于第三次归隐终南山之前。第三次隐居终南山是在上元二年春(公元761年),诗人此次隐居的原因是请求皇帝将外放到蜀州的弟弟王缙调回京城。诗人给皇帝写了一封推荐信,名为《责躬荐弟表》,信中王维委婉表达了皇帝要任用才能的人,从忠、义、政、才、德五个方面谦虚地表达自己不如王缙,请求皇帝削去自己的官职,放归田园,使其弟王缙得以还京师。可能这封信起了作用,王缙很快被皇帝召回京城。不过,在这之后不久王维便去世了。
亦官亦隐,是唐代士大夫普遍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,这在王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而终南山就在长安城外且景色秀美,自然成为王维隐居的首选之地。王维隐居绝不是隐姓埋名,也不同于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复再有出仕之意。不过,钟南山的明月清明竹林,给王维逃避官场宦海沉浮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精神栖息地。恒达
新黄河记者:徐敏
恒达娱乐:www.tf10086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