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达|蔡襄:与洛阳桥共千秋的一代名臣

恒达娱乐平台快讯:

力促建成洛阳桥,变天堑为通途,促进了宋元泉州经济进一步发展、海外贸易更加繁荣,巩固了泉州作为重要中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

人物名片

蔡襄,字君谟,号莆阳居士,仙游慈孝里人,北宋名臣。累赠少师,谥忠惠。两度出知泉州,忠于职守,勤政为民,促成泉州洛阳桥的竣工,留下不朽的丰碑。《宋史》称“其惠在民者,深矣哉”。

蔡襄石雕像挺立于洛阳桥头

如果要概括地评述蔡襄历史功绩的话,可以用“一条桥、二部书、三品官、四大家”来提炼。“一条桥”,即蔡襄在泉州参与并主持过洛阳桥的建造;“二部书”指蔡襄撰写了《茶录》和《荔枝谱》;“三品官”是蔡襄为官时的最高官阶,他为政以德,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;“四大家”指蔡襄书法浑厚端庄,位列“宋四家”之首。蔡襄对于泉州最大的影响,自然是促成洛阳桥(亦称万安桥)的建造落成。《闽部疏》即称:“蔡端明(蔡襄)名几与此桥不朽矣。”

十八少年 名动京师

据《仙游县志》载,北宋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,蔡襄出生于仙游慈孝里赤湖。不过,幼时的蔡襄却长住于惠安德普里(今泉港区后龙乡)圭峰村的外祖父家。蔡襄的外祖父叫卢仁,是宋时一位清修文士,为人方正严厉,他的言传身教对于蔡襄后来的学识成就、心境胸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。另据《宋史》载,蔡襄的母亲卢氏常以自家门外高大的松树启发蔡襄:松树不畏寒冷腊月,依然挺拔耸立,高风亮节,你将来若成器,定要忠国惠民。仙游枫亭迄今流传有“卢氏月夜捣衣课子”的传说。恒达

天圣七年(1029年),蔡襄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,好友欧阳修在后来所撰的《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》称:“公年十八,以农家子举进士,为开封第一,名动京师”。那年蔡襄才18岁,以一个农家子弟的身份参加皇城脚下的乡试,竟能逆袭夺魁,真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。天圣八年(1030年),蔡襄登进士第十名,该科状元是王拱辰,而北宋名臣、散文家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在同一榜。次年,蔡襄被授予漳州军事判官一职,从此踏上仕途。他的仕宦生涯长达37年,历任西京留守推官、馆阁校勘直史馆兼修起居注、福建转运使等,先后授龙图阁直学士、枢密直学士、翰林学士、端明殿学士,并出知开封、泉州、福州、杭州等地,足迹所及,硕果累累。

山中勘泉 留甘千载

由于从小与泉州缘分颇深,蔡襄一直对泉州惦念不忘。庆历四年(1044年),蔡襄出知福州。同年,蔡襄应朋友之邀游赏泉州南安的丰州九日山,并于九日山建造寺(即延福寺)奉先院东壁留下题诗。据蔡襄亲撰的《莆阳居士蔡公文集》载,蔡襄所题之诗名为《题建造寺奉先院》,全文为:“日照溪山生翠光,春深花草杂幽香。登临谁会迟留意?门外尘埃去路长。”正因有蔡襄的这首题诗,故奉先院又被宋林少卿称为“墨妙堂”。另外,九日山西峰东麓有摩崖石刻记称:“庆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,沈衡、蔡襄、庄复、□□□、邑宰夏化育、林□同游延福寺隐君亭。”恒达

九日山摩崖石刻见证蔡襄的到访

庆历六年(1046年)秋,蔡襄改任福建路转运使,职内曾到访泉州郡南,得知当地乡人饮水和灌溉困难,便四处勘查,后于小乌石山访得一泉。蔡襄要求泉州地方官管理好这山泉,使之可供民众饮用、灌溉。宋朝议大夫曾公济为此还写了一篇《蔡公泉记略》:“蔡公昔自史馆来漕,按部之暇,独得斯泉。既去,以书来,言郡南峤之西山麓有泓泉,其味甘美。予与僧洞源寻访,久之始获。好事者闻,因疏源迅流凿池潴之,架亭庇之,郡民朝夕提汲,酌饮不绝,因名曰‘蔡公泉’。”治平年间(1064—1067年),晋江县令王克俊将“蔡公泉”三字刻于石上,以示纪念。清道光《晋江县志·卷4·山川志》载:“小乌石山,在(晋江)三十三都,距郡城南十里。山顶有海岸庵,山半有玉泉庵、蔡公泉。”

两知泉州 鼎建名桥

至和二年(1055年),蔡襄第一次出知泉州。没想到,就在动身来泉的路上,却遭遇了丧子亡妻之痛。蔡襄年仅18岁的长子蔡匀在半途染疾身亡,而蔡襄之妻因悲伤过度,不久竟也病亡于衢州,这对于蔡襄来说,无异于当头一记重锤,蔡襄自述称:“半年之间,再罹凶苦,生意几尽……”虽连遭丧亲之痛,不过蔡襄最终仍然顽强地挺过来了。至和三年(1056年)二月初七,45岁的蔡襄抵泉到任,正式以枢密直学士身份知泉州军州事。任上,蔡襄礼贤劝学,教育民众兴善遵法,改变陋习,同时监督官员,澄清吏治。不过,蔡襄首知泉州仅5个月时间,当年六月即离泉改知福州。蔡襄其实是舍不得离开泉州的,他不惜上书恳求朝廷将他重新调回泉州,在《移福州乞依旧知泉州状》中他称:“伏望朝廷悯察,许令依旧知泉州……”不过,这一请求当时并未获准。恒达

在福州当了两年官后,嘉祐三年(1058年),蔡襄终于再知泉州。二度知泉州,蔡襄最为郡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主持续建洛阳桥(即万安桥),并促其竣工。建成洛阳桥也是蔡襄在闽时期的又一卓著政绩。

恒达娱乐平台:www.tf10086.org

建成洛阳桥是蔡襄在泉时期的卓著政绩

宋时,福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,泉州成为重要的中外贸易港口城市。在泉州港,帆樯林立,百舸争流,中外商贾熙来攘往,可位于泉州城西北20里处的交通要冲万安渡却“水阔五里,上接大溪,外即海也,每风潮交作,数日不可渡”,每年在这里因沉舟而死难者无数,商旅“往来畏其险”。没有安全通行保障的万安渡,已经成了泉州经济进一步发展、海外贸易更加繁荣、渡头南北两岸人民生活安乐的“绊脚石”。从宋庆历年间(1041—1048年)起,泉州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万安渡上筹建洛阳桥。庆历初,郡人李宠曾“甃石作浮桥”。皇祐五年(1053年),僧宗已和郡人王实、卢锡又“倡为石桥”(《福建通志·津梁志·泉州府》)。然而,这里水流湍急,这两次造桥尝试均未获成功。蔡襄再知泉州后,积极着手续建洛阳桥。为了筹措资金,他与母亲卢氏带头捐资建桥,如此一来,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支持,造桥资金很快落实到位。经过艰苦的努力,终于在嘉祐四年(1059年)十二月建成,历时6年8个月。恒达

洛阳桥“累趾于渊,酾水为四十七道,梁空以行。其长三千六百尺,广丈有五尺,翼以扶栏……糜金钱一千四百万”,全桥用花岗岩筑成,犹如长虹横卧于江,十分雄伟壮观。洛阳桥建成后,变天堑为通途,大大方便了行人的交通往来,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,“度实支海,去舟而徙,易危而安,民不莫利。”蔡襄为大桥落成设宴庆功,并亲撰《万安桥记》勒石碑立于桥头,把参加建桥者的姓名刻于碑上,却把自己的作用轻描淡写地以“合乐”二字,一笔带过。《万安桥记》现存碑刻有二,一为北宋原刻,原露天立于洛阳桥岸左,宣和间(1119—1125年)由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蔡襄祠内。如今,在洛阳桥桥南尚存蔡忠惠祠。据说该祠始建于北宋,是郡人为纪念蔡襄而兴修的。恒达

《万安桥记》碑书法雄浑朴茂

蔡忠惠祠位于洛阳桥桥南

立身立德 万古楷模

蔡襄在泉州留下颇多德政。他关心民瘼,曾奏请减免漳、泉、兴三州军身丁钱一半,减轻民众负担。早前,蔡襄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就筹划在福州至泉州、泉州至漳州的700里驿道上栽植夹道松(即榕树)。出知福州、泉州后,他更是大力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,后来在泉州任内完成这项工程。这条驿道从此成为“林荫大道”,使得往来民众不用再遭阳光曝晒,更兼洛阳桥,民谣于是颂称:“道旁松荫经千古,海上桥成胜万舟。”

嘉祐三年,泉州旱灾。蔡襄为民请愿,到南安九日山飞阳庙祭神乞雨,留下《诣飞阳庙祈雨题》诗曰:“年年乞雨问山神,羞见耕耘陇上人。太守自知才德薄,彼苍何事罪斯民?”拳拳之心,见于言辞。另一方面,他也调动民力,兴修水利,加强水源管理。现今石狮龟湖公园原为龟湖塘,是古代泉州主要农田水利设施之一,此塘正是蔡襄于嘉祐年间兴修的,后来他还制定塘规,制止用水纠纷,造福一方民众。恒达

据清道光《晋江县志》载,泉州宋代州治内有“中和堂”,又称“爱松堂”,郡守蔡襄曾为之题诗曰:“偏爱东堂砌下松,三年潇洒伴衰翁。寒声澹荡潮初上,疎影孤圆月正中。清彻纱帷延昼梦,绿涵金盏带春风。自缘多病饶归思,便觉山林野意通。”后来,蔡襄又在州治内建“安静堂”。嘉祐四年(1059年),蔡襄在安静堂内写成《荔枝谱》一书,共3卷7篇。书中介绍荔枝的32个品种,及其地理分布、栽培、特性、优劣、采摘、加工方法和在国内外贸易等情况,对当时国内外种植荔枝、果品采摘和加工,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,后世该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,畅销于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,其贡献不言而喻。英国李约瑟博士编的《中国古代科技史》一书中,蔡襄的《荔枝谱》被誉为“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”。蔡襄最著名的书除了《荔枝谱》外,还有《茶录》。这是继陆羽《茶经》之后的又一部茶叶专著,它向世人介绍了茶叶品质、茶叶保存、品评方法,以及制茶工具、品茶器具等方面的知识。

北宋泉州州治旧址在今中山公园,惜古代建筑已荡然无存。据载,蔡襄曾在州治内建安静堂。图为中山公园今貌。恒达

说起“宋四家”,一般来说指的是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和蔡襄的合称。从书法风格上看,苏轼丰腴跌宕;黄庭坚纵横拗崛;米芾俊迈豪放,他们书风自成一格,而蔡襄书法浑厚端庄,淳淡婉美。有书法家评价称,展卷蔡襄书法作品“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,充满妍丽温雅气息”。蔡襄为人正直忠厚,这使得宋朝文人对其仰慕颇深。苏轼在《东坡题跋》中指出:“独蔡君谟天资既高,积学深至,心手相应,变态无穷,遂为本朝第一”。黄庭坚也表态了:“苏子美、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”; 米芾则称:“蔡襄勒字”。能让其他“三大家”都心服,蔡襄除了书法有感染力外,其人格魅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啊。(图片皆为泉州晚报资料图)

恒达:www.tf10086.org

相关文章

********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

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